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分析
2026 — 2030

战略定位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五年, 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战略目标

7+
战略主目标
15+
重点领域
60+
政策举措
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并跑领跑领域明显增多
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改善
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
国家安全保障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重点产业领域

先进制造业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 服务型制造 产业链自主可控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

新能源 新材料 航空航天 低空经济 量子科技 生物制造 氢能与核聚变 脑机接口 具身智能 第六代移动通信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数据要素市场 工业互联网 算力网络 AI应用 数字贸易 平台经济
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科技服务 金融服务 现代物流 商务服务 文化旅游
新型基础设施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

信息通信网络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现代化综合交通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清洁能源 储能技术 智能电网 碳交易市场 节能环保
海洋经济

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装备制造 海洋新兴产业 现代航运服务 海洋能源资源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核心技术攻关
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 高端仪器 基础软件 先进材料
基础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产业创新融合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

潜在机会分析

1. 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等前沿领域抢占先机。 企业可布局未来产业,参与技术路线探索和商业模式创新。
2. 国产替代与产业链自主化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重点。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等领域国产化需求巨大。
3. 人工智能全面赋能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AI与产业、民生、治理深度结合。 算力基础设施、AI应用开发、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存在广阔市场。
4. 数据要素市场化
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成为新兴业态。
5. 内需市场扩容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消费新场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入境消费拓展等领域机会丰富。
6. 绿色低碳转型
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清洁能源、储能技术、 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领域快速发展。
7.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领域需求旺盛。
8. 银发经济与健康产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养老服务、医养结合、 长期护理保险、健康管理等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9. 科技金融与直接融资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直接融资占比提升。
10. 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跨境贸易、跨境投资、国际科技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机遇增加。
11. 文化产业数字化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数字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文旅融合等产业持续繁荣。
12.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建设现代化大产业。 高端农机装备、种业振兴、现代设施农业、农村电商等领域潜力巨大。

关键政策支撑

财税政策
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金融支持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市场准入
破除阻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等方面壁垒
创新激励
完善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区域发展布局

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 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 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 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重点区域战略: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 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雄安新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 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